汪利红:论法治主义在日本的形成与发展
而太阳能行业本来利润率就很薄,内部收益率(IRR)大概是7%-8%,所以1个百分点的利息差距就有很大关系。
此外,这宗反补贴诉讼在欧盟北方成员国中间可能还会受到更多的欢迎,其中很多国家认为,欧盟的反倾销程序遭到滥用。最新诉讼由德国SolarWorld带头发起,重申了很多与之前一样的指控:最主要的就是中国太阳能制造商依赖于政府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廉价融资,即使他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欧盟境内销售产品,也能维持正常运营。
贸易律师表示,相对于反倾销案,反补贴案在欧洲要少见得多,部分原因是反补贴案较难举证。同时,中国政府就太阳能争端向欧盟国家政府和政治领导人,包括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表示了不满。今年,美国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大约31%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在这一反补贴诉讼提出数周之前,欧盟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启动了一项独立的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对欧中贸易关系造成了影响。中国太阳能制造商否认获得非法补贴。
此案涉及2011年中国对欧盟价值210亿欧元的相关产品出口,涉资金额在欧盟历来贸易诉讼中是最大的,并激起了中国的愤怒回应荒漠化防治及干旱地区环境整治专家刘恕则表示,利用太阳能使干旱区农业增产,在西部地区实践10余年来已有很好的效果。仅从统计的产能看,2012年中国多晶硅产能达到19万吨,多晶硅表观消费量15.4万吨
随着价格的快速下滑,多数多晶硅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即使部分企业复产,由于从全球来看,有效产能大抵供需平衡,甚至超出,因此多晶硅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国内有实力与技术实现复产的企业产能有限。2008年,多晶硅价格曾经达到500美元/千克,在太阳能行业快速发展和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国内掀起了一波建设多晶硅项目的高潮,一大批新建和扩产项目相继投产,国际上,老牌骨干多晶硅企业也纷纷扩产。而由于价格下滑严重,即使仍在生产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也不高。
从企业竞争力看,中国多数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差别巨大,在价格杠杆的调节下,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竞争优势。而从产能有效性来看,中国多晶硅行业并未出现产能过剩,甚至仍有优势企业存在扩张的空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2012年仍有8.27万吨的多晶硅需要进口,而中国2012年多晶硅实际产量仅有7.1万吨,其他产能均未转化为产量。2011年一季度多晶硅现货价格为70美元/千克,至2011年底已快速下滑到近30美元/千克,而到2012年底,多晶硅产品价格已跌至16美元/千克,而中国50%以上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仍在30美元/千克以上。2013年上半年,中国在产多晶硅产能约为9万吨,产量约为3.1万吨,仍有约4万吨需要进口。也就是说中国多晶硅产业呈现的是一种结构性的过剩。
据赛迪智库调研统计,中国具备生产能力的多晶硅企业在2012年就有80%以上的企业停产,截至2012年底,全国仍在保持开工的企业仅有8家,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50%。据赛迪智库不完全统计,中国多晶硅企业产能在1000吨以下的有16家,1000-2000吨之间的有16家,2000-3000吨之间的有4家,大于5000吨的有6家。因此,中国多晶硅有效产能远未达到19万吨。从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看,中国多晶硅产量远不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
因此,单从数字来看,中国多晶硅确实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多晶硅企业主要以小企业为主。
预计2013年中国电池组件产量将超过23GW,所需多晶硅13.8万吨,但从目前中国在产产能来看,即使满负荷生产也不能满足中国多晶硅市场需求。其中产能2000吨以下的企业基本上来自于中国早期的多晶硅生产技术,这些企业的基本特点是氢化能力严重不足,需从外购置三氯氢硅,而向外运四氯化硅,一方面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对环境压力也巨大,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已经停产,并且势必要被市场淘汰出局。
2012年中国晶硅电池产量23GW,以每瓦耗硅量6g计算,所需多晶硅13.8万吨。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下游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滑对上游多晶硅产品价格的倒逼以及国外多晶硅企业对中国多晶硅市场的低价倾销,多晶硅产品的价格开始迅速下滑。仅从统计的产能看,2012年中国多晶硅产能达到19万吨,多晶硅表观消费量15.4万吨特别是在这些国家中,除了美国能源较为丰富之外,德国、日本和韩国资源均较为匮乏,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而鼓励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合格的并且有市场竞争力的多晶硅企业来说,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在发展初期,虽然中国采用的也是西门子法,但由于不掌握闭环处理工艺,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副产物四氯化硅不能得到回收处理,部分企业受暴利驱使,随意处置四氯化硅,环保排放不达标;另外,由于装置规模小,技术落后,效率低,生产1公斤多晶硅耗电高达300-500度,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无论是从多晶硅生产耗能本身还是从整个光伏产业链能量消耗与回收来看,多晶硅产业均不是高耗能产业。因此高能耗、高排放并不是多晶硅生产的本质属性。
三氯氢硅提纯后有一些无法利用的氯硅烷杂质,通过加碱中和后形成中性稳定的废渣,可以作为建筑原料或填埋路基,中和后的污水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厂。事实上,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将多晶硅企业列为清洁能源,这几年对其进行了大量资助,此举使得美韩多晶硅企业遍地开花。
关于高污染,业界主要担忧的是四氯化硅的处理。另外,多晶硅生产过程中有氢气易燃易爆,氯化氢是强酸性气体,但这些物料都是在系统中作为中间原料循环使用的。
目前全国平均综合能耗已经从2009年的近200KWh/kg,下降到目前的120KWh/kg,部分先进生产线的综合能耗已下降至80KWh/kg,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均不低于98.5%、99%、99%。但是,随着中国多晶硅生产技术的进步、规模的不断扩大、热氢化冷氢化等生产工艺的掌握,中国已基本掌握万吨级多晶硅闭环生产工艺,多晶硅生产能耗不断下降,物料循环利用率不断提高。并且从能量回收来看,经测算,从硅矿到工业硅,再从工业硅提纯为多晶硅,制造硅片,电池片,组件,再到光伏发电系统,全流程消耗的电量,只要这个光伏发电系统运行2-3年时间就全部回收,其余20多年的寿命期所产生的电量是净增加的。目前国外多晶硅工厂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多晶硅企业布局(中国除外)。
从侧面来看,多晶硅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布局也可以间接说明多晶硅行业不属于双高行业。其次,随着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与日趋成熟,中国多晶硅行业早已不存在双高的问题。
目前全球80%以上的多晶硅生产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其核心就是通过氢化装置,将副产物四氯化硅加氢反应生成三氯氢硅回到系统循环使用,或者将四氯化硅作为原料生产白炭黑等化工产品。随着多晶硅产品价格的不断下滑,四氯化硅回收利用成为降低生产成本的必要途径,如果不加以循环利用,生产成本甚至会大于多晶硅售价。
以国际先进的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企业耗电水平和当前多晶硅市场价格来计算,多晶硅生产每万元GDP能耗为2.3吨标准煤,远小于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单耗。双高,即高能耗,高污染。
2005年以前,全球多晶硅产量主要集中在七大多晶硅企业,它们分别是美国Hemlock、德国Wacker、美国MEMC、美国REC、日本Tokuyama、日本Mitsubisi、日本住友,产品主要为电子级多晶硅。而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有更多的多晶硅企业出现。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多晶硅生产存在所谓高能耗、高排放,估计早就实施产业转移了。我们要承认在中国多晶硅发展初期,的确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
关于高能耗,我们以公认的单位产出能耗比来衡量。首先,双高并不是多晶硅产业的本质属性
但是这两个误解仍然困扰着中国多晶硅行业,并且负面作用不断放大。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倒逼机制,中国多晶硅生产技术水平早已与发展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双高的帽子可以摘除;而中国多晶硅产能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并不能改变中国仍需要大量进口国外多晶硅的事实。
目前,中国已基本掌握了万吨级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产业规模位居全球前列、部分企业生产技术与能源消耗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产品质量也稳步提高,在世界范围内掌握了多晶硅发展的话语权。但是,伴随着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有两个声音一直萦绕着多晶硅行业,一个是多晶硅属于双高产业;一个是中国多晶硅产业出现产能过剩。
评论
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
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